close

每天去看裝潢進度成為例行公事,颱風剛過的傍晚,下起午後雷陣雨,
雖然舊家離新家不過一公里的路程,但碰上下雨天我也只能捨棄娃娃車,揹著小妞搭社區接駁車往新家前去。
那天,裝潢沒啥進度,於是我快快看完,便去市場買水果,
(出門一趟,總是得把該完成的事完成,畢竟一趟社區接駁車來回也要20元呢)
買完水果,算準時間,走到接駁車的站牌下,靜靜地等著接駁車的到來,小妞也在我胸前,獨自把玩著背帶。

下班時間,文化路和民生路口總是大塞車,等車的隊伍排成長長人龍,突然有一位中年婦女 (上班族) ,從我身後走來,然後在我前面停住,不聲不響地插隊在我面前。
我愣住約3秒,想著這也太誇張了吧! "光天化日"之下,公然插隊...
心裡邊想著,話也從嘴巴說出來,
「小姐,你怎麼插隊啊!」

婦人答:「我沒插隊啊,我要排接駁車,但後面說是排xx號公車的,不然你是排什麼? 」
(我直覺,這原本應該先問我的話,怎麼插完隊後才說出)

我答:「我是排接駁車的」

婦人又問排在我後方那位:「那你是排什麼?」

後方小姐回答:「接駁車」

婦人開始狡辯了起來。 (在我看來就是狡辯) 「我沒有插隊阿,後面真的是...」

這時車子向我們駛了過來,我也沒再仔細聽婦人還在吵什麼,趕緊上車。
上了車,婦人還是大聲嚷嚷的說她沒插隊、沒插隊等等等。



記得08年去日本自助旅行時,無論走到哪個城市,東京也好、大阪、京都、輕井澤...等總覺得,大聲說話,好像馬上就會引起別人的注意,更不用說爭吵的聲音,城市安靜地好像收音機的音量被轉小,但大家還是默默地在各個崗位上活動、努力著。

台灣雖然看似樣樣跟著日本潮流,但一旦踏上日本的土地,就感覺大不相同,拿城市的聲音來說,便可看出很大的差距。


上述的事件,應該是要這樣的:
(1)
  婦人一開始察覺隊伍不是排社區接駁車,走到我前方來,是不是應該 "先" 問我排什麼,再考慮他下一步該如何行動。
其實都是要開口說的,先問了也就沒有後面那麼多狡辯,也就不是 "真的插隊了" 。
---->明明就插隊了,還說 「我沒插隊」 ,這不是睜眼說瞎話是什麼?

(2)
  如果她還是先插了我的隊,然後被我質問,只要說聲 「對不起,我排錯了。」 再找到自己的位置, 就可解決了,也不會引來守秩序排隊的每個人的不滿,
但她卻選擇一再為自己 "做了" 的事情,辯解為 "沒做",豈不讓人笑話。


身處在台灣,我們好像都很怕自己不被看見,惟恐天下不亂似的不停地表現自己,做自己,電視新聞總是播著政客們的真真假假,遇到 "真的" 錯誤,就為自己辯解再辯解,遇到 "假的" 事情更是澄清再澄清。不只電視新聞播報著,日常生活也天天在上演,誰家怎樣,我家不會怎樣;這件事應該要怎樣...

( 呼! ) 太多的話語,其實 "根本不甘我們的事" ,更多的吵鬧,只是沒有肩膀扛起責任,只要嘴上談兵,誰最大聲誰就是贏家。
各個變成說話高手,各個非吵個雞飛狗跳不肯罷休。

於是寧靜離我們越來越遠。吵鬧卻隨時在上演。


選擇性的獨善其身,在這個社會好像不見得是件壞事,大家把自己的本分做好,再與社會接軌,不管人家 "不甘自己的事" ,但是伸出援手幫助 "需要幫助的事" ,那我們是不是能得到一個較安靜的生活空間、較有秩序的生活?


其實當家庭主婦還滿不錯的,除了小孩的哭鬧聲外,少聽好多不必要的垃圾話,因為對話的機會少,反而 "聽" 的時候多很多,所幸,聽不下去時,可以選擇不聽。

~~純粹生活有感。
(配上寧靜的大海,為生活解解悶吧!)



後記:
阿桂看完這篇,給了我一個很大的啟發,其實我也得修正自己的說話,
一開始,我直覺對方就是 "插隊" (雖然她真的是插隊),於是用了 "她犯了錯" 的句子來詢問,就算我的口氣再怎麼溫和,講出來的話也是不中聽的,再加上剛好遇到沒禮貌的人就白白引起事端,這是我該審視自己和改進的地方。


把文章寫出來沒想到也能得到這樣的互動,我好開心哪!
大家一起變得更好吧!

順便看看吧:
生活有感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ts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